包涵體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雞的一種急性傳染病,以突然死亡、嚴重貧血、黃疸、肌肉出血、肝炎和肝細胞內(nèi)形成核內(nèi)包涵體為特征。
1 病原體
包涵體肝炎病毒屬于腺病毒科、禽腺病毒屬,病毒粒子直徑為80~90nm,無囊膜,呈正20面體對稱,為雙股DNA病毒。雞腺病毒有11個血清型。該病毒對外界環(huán)境的抵抗力較強。耐熱,50℃ 3小時穩(wěn)定,在干燥條件下25℃可存活7天。對乙醚、氯仿、脫氧膽酸鈉、胰蛋白酶、2%酚和酸堿(pH3~9)均不敏感,0.2%甲醛38℃ 48小時可將其滅活,但對福爾馬林、次氯酸鈉和碘制劑較為敏感。
2 流行病學
該病多發(fā)生于3~10周齡的肉雞或18周齡前的蛋雞,特別是5~7周齡肉雞最易感染。3周齡以下的雛雞和18周齡以上的成年雞很少發(fā)病。外來品種雞易感,當?shù)赝练N雞不易感染,肉雞比蛋雞易感。春、秋兩季多發(fā),如有其他病混合感染則病情加劇,病死率上升。該病的傳染來源主要是病雞和帶毒種蛋??赏ㄟ^帶毒種蛋垂直傳播,或通過與病雞接觸水平傳播,也可通過被糞便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傳播。
3 癥狀
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1~2天。往往是在小雞或青年雞群中突然發(fā)生急性死亡,3~4天后出現(xiàn)死亡高峰,5天后死亡減少或逐漸停止,病程一般為10~14天。病情稍緩的病雞有的表現(xiàn)出精神沉郁、嗜睡及羽毛粗亂,雞冠、肉髯、耳垂、面部皮膚和眼結(jié)膜蒼白,并有貧血和黃疸癥狀。水樣下痢,肛門周圍有污垢。末梢血液稀薄、色淡如水樣,血紅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。雞群死亡率和淘汰率增高,約持續(xù)2~5天后逐漸下降,1~3周后恢復正常。通常情況下發(fā)病率為5%~40%,死亡率為1%~30%。雞群伴發(fā)有法氏囊炎等病毒感染時可使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增高。
4 病理變化
病雞全身皮膚蒼白貧血,血液色淡稀薄如水。特征性病變在肝臟,肝腫大,質(zhì)脆易破裂,表面呈點狀或條索狀出血,包膜下有較大面積的淤血和灶狀出血,并有大小不等的黃色壞死點或壞死斑,肝脂肪變性發(fā)黃。腎腫大呈灰白色并有出血點,骨髓呈灰白色或黃色。胸部及腿部肌肉有出血斑點。其特征性組織學變化是肝細胞出現(xiàn)核內(nèi)包涵體。
5 診斷
(1)根據(jù)流行病學、臨診癥狀和病理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,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。
(2)實驗室診斷??蛇x用病雞的肝臟和脾臟,常規(guī)處理后接種9~12日齡的SPF雞胚,或無母原抗體雞胚的卵黃囊或絨毛尿囊膜上,經(jīng) 2~7天雞胚死亡,胚體全身充血或出血,肝臟有黃色壞死灶,在肝細胞內(nèi)可檢出嗜堿性核內(nèi)包涵體。用瓊脂擴散試驗進行定性檢查目前被應用較廣,還可采用血清中和試驗、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和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診斷。
(3)鑒別診斷。與住白細胞原蟲病的鑒別:二者外觀都有嚴重的貧血癥狀,但住白細胞原蟲病急性死亡的較少,末梢血液涂片可見到配子生殖Ⅱ期原蟲,剖檢時肌肉、內(nèi)臟和腸漿膜出血,多呈大頭針帽狀凸出表面,較硬,肝臟無斑駁狀變化。與傳染性貧血因子的鑒別:二者均有嚴重貧血,但雞傳染性貧血因子急性死亡的較少,發(fā)病的多為2~4周齡雛雞,比包涵體肝炎患病雞的日齡大,而且剖檢不見肝臟斑駁狀。與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鑒別:區(qū)別點是傳染性法氏囊病有典型的法氏囊腫大、出血和漿膜下膠凍樣水腫的變化。
6 防制
目前治療該病尚無有效的疫苗和藥物,只能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。
(1)預防措施。對沒有發(fā)生過該病的地區(qū)、雞場和雞群,要把好引入關(guān),嚴防傳入該病。堅持自繁自養(yǎng)原則,不從有該病的地區(qū)和雞場引進種雞和種蛋。做好法氏囊病和傳染性雞貧血因子等疾病的防制。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,堅持不同群的雞分群隔離飼養(yǎng)和定期消毒,防止密度過大,經(jīng)常通風換氣,提高雞群的抵抗力。
(2)撲滅措施。一旦發(fā)生該病,最好將患病雞全部淘汰,雞舍用0.1%~0.3%次氯酸鈉或次氯酸鉀噴霧,或用福爾馬林熏蒸等徹底消毒;糞便加入0.5%生石灰堆積發(fā)酵,飲水用漂白粉消毒。
(張波 黑龍江省寧安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