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日里,推送的養(yǎng)豬人故事中似乎人均被迫營業(yè),難道就沒有人是打定主意就在豬場里干,即便降薪也不想走的嗎?
王兵便是這樣的人。一般來說,代養(yǎng)場條件差,比不得公司自養(yǎng)場各種硬件設備、生活配套齊全,但他卻覺得在這3000頭后備代養(yǎng)場干活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。
這個快樂不是指和代養(yǎng)場老板合作得多么親密無間,對方多么事事配合。恰恰相反,代養(yǎng)場老板先是偷公司飼料去喂雞,每次飼料車一來,他便伙同司機偷個十幾袋。忍不下去后,王兵去警告司機,不再讓老板卸料,方才杜絕這類事。后老板記仇,克扣王兵等人的伙食,送進來的飯菜不僅全素還難吃,全靠同為公司人的門衛(wèi)在外幫他們購買物資,然后王兵等人自己消毒自己做飯。
如何在規(guī)則范圍內,想辦法把在場內的封閉日子過好,是成為合格養(yǎng)豬人的一門必修課。
在王兵看來,公司允許他自己搭建團隊,每天的工作伙伴是與自己合得來的同齡人,又無領導在一旁監(jiān)管,已經不錯。即便2021年豬價急轉直下后,他的上萬薪資幾近被砍半,他也沒打算走。
“畢竟豬價再低,也有起來的時候,那時再干兩年,當個場長,豬價也就再漲了,難道那時不掙錢嗎?”
可惜,生活不免,膝蓋一軟。場內的伙伴陸續(xù)離職的離職,被調離的也不見公司補人,到最后只剩王兵一人,場里還經常停水停電,逼得他棄了25天的工資,跑路了。
想過給生活跪下,但效果不佳。
畜牧圈遠遠不止一個王兵,他們深知笨鳥先飛的道理,既然進了豬場便勤奮干活,靠著踏實嘴甜,在一年左右升為主管或分場長。雖然王兵離開的背影有些許狼狽,但下一份工作的待遇足夠留在原地的人羨慕了。
和王兵經歷相似的羅陽選擇接受主管崗位入職一家中型豬企。一般來說,從大場跳槽到小場,至少也得崗位平級,但出于對行業(yè)未來走勢的敏感預判,羅陽接受了崗位職級下降一級。
王小波說,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。放低身形姿態(tài),或許才能受住現(xiàn)實的沖擊與摩擦。
事實證明羅陽的選擇是對的,至少他能在全行業(yè)降薪內卷的背景下依然月入近萬。很多人也沖著高薪陸續(xù)入職羅陽所在豬場,但一批又一批沒有一個人留下來。
“人人都想要高薪,但小場的高薪沒那么好拿,沒有集團豬場那么輕松,離開的人又回去集團豬場”似乎被“溫水煮青蛙”了。
無論豬場工作有多少人吐槽,總有人能獲得棲身之地,等風來!